電商行業僅今年以超高的速度不斷擴張,特別是生鮮電商這個細分領域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注意到。生鮮電商并不缺少消費需求,生鮮產品消費頻率較高,較為容易形成長期客戶,并且獲利空間較大,這些因素讓不少企業都對生鮮電商寄予厚望。
日前有消息稱,生鮮傳奇以現有34家店,年銷售2億元,獲得資本市場10億元的估值。最終以稀釋20%股份的代價,獲得2億元融資。目前市場上入局生鮮電商領域的企業的確很多,而且資本也對生鮮電商表現出較高的熱情,但實際發展過程中,市場上相當一部分生鮮電商都處在虧損狀態中。
眾多周知,生鮮是指未經烹調、制作、深加工過程,只做必要保鮮和簡單整理上架而出售的初級產品,以及面包、熟食等現場加工品類的商品的統稱。生鮮商品的特點、保存條件基本相同,需要保鮮、冷藏、冷凍;屬于散裝商品并需要用稱重打條碼方式售賣;保質期比較短;同時在消費習慣上也有很大的關聯性。這也就是許多的電商生鮮入局者不能盈利,長期處于虧損的重要原因。
因此,完整的冷鏈配送由于居高不下的建設成本,成為了生鮮電商入門的一大門檻。無論是任何企業,只要想做全渠道的生鮮電商就必須建立屬于自己的冷鏈配送體系,只有大資本才能有生鮮電商全渠道的控制能力,所以冷鏈物流正在成為生鮮電商的核心競爭力,誰能拿下冷鏈物流,誰就拿到生鮮電商頭把交椅的入場券。
另外生鮮電商其實還有一個問題,就是生鮮電商如何能夠實現消費者良好的用戶體驗。任何產品的發展都必然是以人為本的。消費者的習慣以及經濟水平決定了一個行業未來的發展模式。隨著消費水平升級以及科技信息技術的發展,高端化、高質量、高消費的生鮮產品必將為更多人所接受。消費者想要購買的渠道和方式也必然會多樣化。線上和線下的融合是必然的。
永輝等生鮮電商企業抓住了自身線下的優勢,從而開始構建自己的O2O商業體系,在這方面阿里系的盒馬生鮮也都是如此的布局。依托線下門店的優勢讓體驗真正到達消費者的手中,這樣就能夠實現用戶體驗的線上線下統一了。
有數據顯示,目前生鮮產品的潛在市場規模已經高達了十萬億,而生鮮的電商滲透率則非常低,相比于十萬億的市場規模,電商的交易額預計2017年只能夠達到1500億元,這么低的滲透水平,其實表明著生鮮電商巨大的市場前景。
隨著傳統電商領域藍海的逐漸縮小,各電商巨頭對電商生鮮圍追堵截,其他互聯網巨頭也在搶灘登陸,例如360、海爾等企業。但電商生鮮依舊是以阿里京東為第一梯隊,其地位很難撼動,二者在生鮮領域各有千秋,不分伯仲,未來究竟如何,還得拭目以待。